健身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运动健身上官道家吐纳,快速补肾固精锁阳, [复制链接]

1#

大家知道,呼吸是人的基本功能,但不同频率的呼吸会对人的身体有不同的影响,正常人每分钟呼吸次数是在16~20次。过快或者过慢都代表身体有一定的疾病,比如发烧时呼吸会加快,麻痹时呼吸会减慢。呼吸频率的急剧变化,就是时快时慢也代表身体的异样,比如肺炎等。

这些都是一般正常呼吸时的规律,但道家发现一些呼吸规律能改善身体内部状况,道家术语也叫“吐纳之法”简单的练习可以锻炼五脏六腑,强壮内环境。更深入和更长久的练习的话,恭喜你,打通任督二脉,运行大小周天,成为一代内功大师也不是梦。

不开玩笑了,今天介绍的是道家基本的吐纳方法,我们常说外练筋骨皮,内练一口气,除了健身,我们还需要一些方法键脏,内脏的脏。

道家的吐纳先有两个条件,一是环境要求,就是空气要好,吐纳就是呼吸,吸进去清气,呼出浊气。所以,修道之人经常在人迹罕至但山清水秀之地,或者高山之上修行,就是因为每日的吐纳功课就要求吸入这些天地灵气。我们现代人脱不了俗,就周边找处污染小的树林,公园,或者自家通风良好的宅院就行。有条件的可以爬到山顶练练,也有奇效。

二是时辰,人的内部生息也有一定规律,所以什么时辰练也有讲究。道家讲究四个时辰下练吐纳最有效果,分别是:子,午,卯,酉时。即:晚上23点至转点1点,白天11点至下午一点,凌晨五点至清晨七点,傍晚五点到夜里七点。其他时辰不是不能练,效果会差些,好在这些时辰总有一个适合你吧。挑一个时辰做做吐纳功课,实在不行就想起来就做做,坚持一段时间大多会有感觉。

三是姿势,吐纳的姿势并不强求,以坐姿为最佳,标准的道家姿势是双腿盘坐,双手相叠,放在肚脐处,不方便盘坐也可以平坐,腰板挺直,手放在膝上。站姿也行,脚稍微打开,与肩同宽,双手自然下催或者相叠抬在肚脐处。甚至边走边吐纳也行,只是不能跑。卧姿也无不可,平躺时手心向上放在两侧,或者相叠放在肚脐上,侧卧时一手枕头一手放肚脐。

强壮功,道家呼吸吐纳法古传气功,内功心法道教修性炼命之术,首先讲究祛病健体,其次着重延年益寿,最后追求长生久视。笔者三十年前曾在崂山得授道教吐纳法,属道教内丹筑基功法。因观社会各派功法五花八门,杂而多端,颇令学者眼花缭乱,无所适从。或见异思迁,或误入旁门,或不知火候,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,欲养生而反戕生。盖道教炼气,遵循“道法自然”,行之得法,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,诚乃延年益寿之宝筏。故此,不自保守,录之笔端,公开于世。吐纳法一:功理篇吐纳者,呼吸也。庄子云,“吹嘘呼吸,吐故纳新,为寿而已矣。”意即吐出浊气.纳入人体所需之清气,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元气,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。道教修炼,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。认为“气聚则生,气亡则死”,天地万物无不需气以生。葛洪《抱朴子》说:“服药虽为长生之本,若能兼行气者,其益甚速,若不能得药,但行气而尽其理者,亦得数百岁。”吐纳术就是一种行气之法,至简至易,常年坚持,则可终生受益。道教认为,人在受生之初,胞胎之内,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气,胎儿之气通生母之气,生母之气通太空之气,太空之气通太和之气。那时并无口鼻呼吸,任督二脉息息相通,无有隔阂,谓之胎息。及至十月胎圆,裂胞而出,剪断脐带,其窍闭矣。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,下断于尾间,变成常人呼吸。

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,至中脘而回,即庄子所云“众人之息以喉”是也。其气粗而浮,甚至呼长吸短。从此太空太和之气不能下行于腹,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气,谓之先天元气,“动而愈出”(老子语),反失于太空。久而久之,先天气丧失过多,肾部脉虚,根源不固,百病皆生。随着年龄增长,呼吸长短亦发生变化:初生婴儿,则吸长呼短;渐至青年,而呼吸平均;中老年人,则呼长吸短;及至临终,只呼不出,而生命亡矣。盖人身禀天地之数有限,要知保气即保生也。故不求长生之术,亦应求延年之法。道教修炼就是要返本还原,回到婴儿先天状态。吐纳使呼吸归根,保住先天元气,气足则百病可治,固住性命之本,始可言其上层修炼。丹经谓“欲点长明灯,须用添油法”是也。

吐纳法二:功法篇

须择空气清新之地,或山林、公园、田野皆可,室内可以打开窗户,时间选择在子、午、卯、酉四正时,且此时工作一般较少,也便于自我安排。(一)身法。练功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,腰带可以松一松,以利气血流通。姿式不限,行立坐卧均可。行,可缓步徐行,神态自若,安然行气;立,自然站立,脚同肩宽,双膝微曲,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,或双手相叠,放在脐下;坐,最好盘坐,双手相叠放于脐下,或掐诀最好,亦可坐于凳上,手抚两膝;卧,可平躺,手心向上置干体侧,先转动头部,使脊椎正直,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下,或者侧身卧最佳,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,另一手放于脐下。以上四种姿式,求其自然安适,以易入静。练功时要求舌抵上腭,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上抵。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,叫做天池穴,上通泥丸,最易漏神漏气。故练功时必须堵住,如婴儿哺乳之状。(二)心法。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,欲念不除,则无法炼气。《太上老君清静经》曰:“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,人心好静而欲牵之,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,自然六欲不生。”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,有念即止,使前念消除,后念不生,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。如《老子》所言,“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。”如此方可言行气之法。

(三)息法(命功有为之法,复归无为)。首先开口,缓缓吐出体内浊气,再自鼻中吸气,用意咽入下丹田(约脐下二指许),以补呼出之气。呼必呼尽,吸必吸满,吸时小腹圆起,呼时小腹微收,叫做顺呼吸,初学吐纳必须如此,这样口呼鼻吸三次。然后抿口合齿,舌顶上腭,收视返听,鼻吸鼻呼,一呼一吸,皆令出入丹田。务必做到以心领气,以气随心,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,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,谓之心息相依。开始人的呼吸之气,并不能直达丹田。人之心脏原有一管,上系于肺,下通丹田,乃是虚空一管,无中生有,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,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,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。《老子》说:“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,虚而不屈。”就是指的这根管。有人练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?就是由于行气不当,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。所以行气之时,不可强迫压气,也不可强制憋气,勿执着,勿勉强,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,发闷就往上一点,时间长了,慢慢冲开,自己是有感觉的。吐纳还有一个重要口诀,叫做吸长呼短。吸气进入丹田,略存一存,然后才能收腹呼气。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气,注润丹田积蓄下来,坤腹先天元气不得外流,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。人身如一小天地,心为天,肾为地,随着行气,心性渐渐伏下,与肾气交合,《老子》日“天地相合,以降甘露。”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,此津液乃练气所生,比起平日唾液,大有补益之效。待至满口,送至咽喉,引颈吞之,汩汩有声,亦可帮助人静。津液为人养生之宝,盖津可化气,润泽周身,谓之“炼津化气”,肺主气属金,金能生水,水为肾主精,亦为补精捷法也。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,津液愈加甘美无比,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。吕祖喻为“长生酒”,“白饮长生酒,逍遥谁得知。”行气既久,成为自然,即使不用意领,气息自回丹田之内,仿佛有力吸引,橐龠已通矣。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,仍是丹田呼吸,吐惟细细,纳惟绵绵,若存若亡,似有似无,方为真息。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,归于无为,先存后忘,知而不守。丹经云,“真意往来不间断,知而不守是功夫。”积久纯熟,有心化为无心,有意化为无意,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,达至无念无欲之境,心神清定可致无梦,《庄子》日“古之真人,其寝不寐,其觉无忧。”其中效验不可思议。

自然呼吸法,口微闭,上下牙微微相合,舌尖轻搭上颚.用鼻吸气时,腹部要凸起。呼气时,腹部要收缩。不加任何意念,不拘泥于形式,自然呼吸。慢、长、细、匀法;在做吐纳功法过程中,为配合肢体动作,而采取的一慢、二长、三细、四匀的“四合一”呼吸方法。属于常见的调节呼吸方法。

长吸短呼法;在做吐纳功法过程中,为配合肢体动作,采取的吸气时间大于呼气时间的呼吸调节方法。呼吸时间的长短,要因人而异。

短吸长呼法;在做吐纳功法过程中.为配合肢体动作,采取的吸气时间小于呼气时问的呼吸调节方法。呼吸气时问的长短,要因人而异。

快吸慢呼法;在做吐纳功法过程中.为配合肢体动作.采取的吸气速度快、时间短促.而呼气速度相对缓慢,时间稍长的呼吸调节方法。呼吸速度快慢、时间长短.要因人而异。

慢吸快呼法;在做吐纳功法过程中,为配合肢体动作,采取的吸气速度缓慢.时间相对较长,而呼气速度相对快、时间短促的呼吸调节方法。呼吸速度快慢、时间长短,要因人而异。

长吸长呼法;在做吐纳功法过程中,为配合肢体动作,吸气、呼气的速度相对缓慢、时间相对较长的呼吸调节方法。吸气、呼气速度快慢、时间长短,一定要因人而异。

吸闭喷气法;在做吐纳功法过程中,为配合肢体动作,采取的吸气、闭气、喷气的呼吸调节方法。具体操练过程中,又分为:一吸一闭法、一吸三喷法、长吸一喷法、一吸一喷法。吸气、闭气、喷气速度的快慢、时间的长短,要因人而异。

胎息动呼吸法;吸气的同时环抱双手呈阴阳子午诀,即阴阳八卦手,自然放于小腹前。然后自然呼吸,意守下丹田(通俗说法是肚脐眼下一寸的区域)60秒钟为度。感受小腹部随呼吸一起一伏。也叫胎息动。一般养生爱好者学习时可不作深究,意到即可。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